安光所科研团队参与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
发布时间:2021-07-05 作者:齐琼,周家成、胡仁志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亚洲水塔”,对我国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巨大的影响。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旨在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
今年3月17日-6月17日,安徽光机所基础科学中心及环境光学中心科研人员分批次前往西藏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台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站,海拔3326米)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海拔3650米)两个站点开展了大气氧化性和气溶胶观测实验。藏东南站位于林芝市鲁朗镇北6公里左右318国道西侧的山间谷底,是一个典型的高山环境观测站点;而拉萨部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农科路6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站点;通过两个站点的观测,试图厘清高原环境下的城市与高山背景站点的差别。
安徽光机所基础科学中心张为俊研究员课题组的赵卫雄研究员、徐学哲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携带自主研发且具有知识产权的监测设备,包括宽带腔增强氮氧化物分析仪、化学放大大气过氧自由基测量仪、腔增强反射率光谱仪、吸湿性腔增强反照率光谱仪及黒碳仪等仪器,前往青藏高原开展野外观测实验。在前期技术攻关的基础上,实现气溶胶消光和散射系数好于0.1Mm-1和二氧化氮好于10ppt的探测极限,研制设备长期工作稳定,性能良好,在本次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大量的珍贵可靠数据。科研人员通过此次观测发现,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原大气中的气溶胶和氮氧化物整体浓度水平较低,气溶胶消光最低可达10Mm-1以下,而氮氧化物浓度水平更是小于ppb量级,对仪器性能挑战极大,探测灵敏度要求极高,这也是目前高原环境数据匮乏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发现气溶胶和氮氧化物的日变化特征明显,可能与当地生物质燃烧或机动车排放有关。
早在2019年,基础科学中心张为俊研究员课题组就已经开始青藏高原的观测工作,科研人员于2019年4月中旬到6月底先后两次前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野外台站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海拔4730米),开展了雨季前后两个时间段的野外大气观测实验,验证了自主研发的仪器在青藏高原的测量可靠性。同年的11月和2020年1月,课题组周家成还分别前往中国气象局香格里拉区域大气本底站(海拔3552.7米)和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海拔4276米)进行了二氧化氮设备安装,开展了长期的台站观测。2019到2021年的青藏科考实验中,基础科学中心长期守在观测一线的人员均为90后的小伙子和小姑娘,正是这群90后的坚守,为青藏高原的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今年3月20日-5月15日藏东南站、拉萨部观测期间,受北京大学叶春翔研究员邀请,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谢品华研究员课题组秦敏研究员和胡仁志研究员团队科研人员也携自主研发的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HONO / NO2测量系统、大气HOx自由基探测系统分别在林芝和拉萨两地开展了大气氧化性外场观测实验,对OH和HO2自由基及相关前体物浓度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连续观测。谢品华研究员课题组观测到青藏高原出现较高水平的OH和HO2自由基和前体物浓度,这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存在较为活跃的高氧化性大气环境。
部分科考队员合影
第一排左二:徐学哲、右四:刘芊芊,第二排右六:俞辉(基础科学中心)
第一排左一:张国贤、左三:唐科、右五:秦敏、右三:汪悦(环境光学中心)
安光所基础科学中心科考队员(部分)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实验现场

2个科考站点(上:青藏所藏东南站,下:青藏所拉萨部站)